庄辉:无人区的念想
庄辉:无人区的念想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徐婉娟
发表日期:2014.10

庄辉个展现场


      艺术家王音是第一个参观《庄辉个展》的观众,开幕的前一天,他兜兜转转在展厅里仔细看了个遍。王音的“难搞定”在艺术圈是出了名的,他对细节的苛求几近完美,参观完后的他对画廊的工作人员说“你们以后可以和庄辉多合作,这能把你们整个团队都带起来,所有的细节都无可挑剔。”
      细节,是呈现作品和展览最好的态度。从7月份发出展览计划,到发给媒体的前期资料;从挑选装裱木框,到展厅涂刷的颜色;从视频的剪辑合成,到展厅作品的摆放位置;从画册上的每一个标点符号,到发给邀请嘉宾的短信和邮件,庄辉都事无巨细。“展览的最后,要在一进门的位置做上展览的标题和信息,按常规我们都是找工人来刻字粘到墙上,但是庄辉老师想要做那种有凸起的效果,由于时间急凑最后一还是没能实施,他亲自去挑了颜色,做了字体模板,刻了花,一点点亲手把效果做上去了,最后还是说了句‘不够完美’。看到一个艺术家如此认真,我们也不好懈怠,人还特别好,自己累的不行还不忘和工作人员道感谢。”从站台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无疑让我对这个西北汉子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庄辉在艺术圈内算不上活跃,60后的他从艺二十几年,办过的个展也就才第三个。 从1992年的行为艺术作品“为人民服务”、1995年的摄影作品“一个和三十个”(作者分别与三十个农民、工人、艺术家、儿童合影)直到1996年开始的与不同的职业团体(工人、农民、士兵、学生、医护人员等)多达几百人的合影,使庄辉成为了一位广受国际关注的重要中国当代艺术家。2000年前后,庄辉创作了几组大型的装置作品,同样将社会问题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作为作品的侧重点。
      也许知道庄辉的人是因为他的摄影,九十年代他就玩起了在现在看来也很时髦的“私摄影”,一张张用傻瓜相机拍摄的并无关联的作品当年被悬挂在北京的四合苑画廊,2001年的《十年》是他做的第一个个展。在当时,一些朋友玩笑地说展览应改名叫《庄辉:罪恶的十年》。而在当时就被冠以“先锋”的庄辉并没有继续他的“私摄影”,而是和妻子旦儿将视线转向他的出生地——玉门。
      2006年庄辉和旦儿开始对玉门计划进行酝酿和构思,他们作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拍摄了大量的图片和录像素材。2006年至2009年三年期间,从对当地的历史、人文、社会生活的变迁等各方面的关注发展到对石油开采的历史、时代转换中东西方的冲突和互动在石油方面的表现,以及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和反省,并在2009年在三影堂将这组摄影计划进行展出。
      2014年10月在站台中国展出的《庄辉个展》是艺术家本人的第三次个展,用他的话说“到了这个岁数,想看看还有什么突破。”大西北,是庄辉一生都绕不过去的情结。也许是因为出生在玉门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恋母”情结,也许是因为只有戈壁的风和落日才能让他从喧嚣的都市中剥离自己,在一望无垠的土地上倾听自己的心跳。
      他将自己以前创作的《倾斜11度》、《木工师傅的边角料》、《无题》和《图库-A57104563》用了三部大型厢式货车运到了“放眼五十公里”没有人迹的无人区,并分段进行放置,进行永久性陈列。而第五件作品是庄辉依据1990年他与伙伴小练骑车从洛阳至拉萨途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时,与一位当地姑娘牟莉莉的两张合影进行实地创作。在已经搬迁的县城旧址选择了两处户外墙壁,用丙烯颜料将两张照片绘制在墙绘上题为《寻找牟莉莉》的作品。
      运输大型装置至无人区无疑对整个团队野外生存和作战的重重考验,全部安置完作品的第二天,庄辉和整个团队在戈壁遇上了沙尘暴。在本没有对比物的戈壁,看似没有力量的风沙将团队辛辛苦苦安置好的作品瞬间刮跑,《物体》中一根四人合力才安置好的圆柱一刮已瞬间滚出几百米。庄辉并没有再重新找回圆柱并安置好,对于他来说,整个过程已经完成。“就当是送给戈壁的一份礼物,我也不会再回来寻找,给以自己留一份念想与想象吧。”
      与其说,庄辉再一次不按常理出牌把作品放到自然中展出,不如理解成,这是他一种浪漫的方式。送一份礼物给戈壁,而土地还以他一份念想的空间。



  • 博客
  •  | 
  • BIAP
  •  | 
  • Facebook
  •  | 
  • Twitter
  •  | 
  • 微博
  •  | 
  • 微信
  •  | 
  • 豆瓣
  • 注册
  •  | 
  • 登录
  • © 北京站台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20197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