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中国与欧州之间的绘画
行走于中国与欧州之间的绘画
Dr. Constanze von Marlin
2018.04

傅饶的绘画作品具有令人神往同时又令人困惑之处。正如在2010年创作的大尺寸作品《Pavilion》(亭)中所示,他的绘画世界结构如此复杂,以至于无法恰当地归类到某个欧洲的绘画流派中。风景中产生的奇异岩层,竟然被朦胧的抽象截面所中断。一条河流横穿平原,蜿蜒缓慢地流动,横跨之上的桥梁,使观众的目光投向“亭”画面的深处,而“亭”正是整幅风景的标志。近景由抽象的色彩区块构成,与作品边缘处光秃秃的树木相连。人物时而清晰地嵌入景色中,如桥梁上的人物,时而又几乎消失在周围的环境中。正如风景由不同的尺寸和视角错配的碎片构成一样,图像元素不构成叙述连贯性。重视中心视角的欧洲绘画理念——其中投射的空间按几何级数进行划分,且比例逐渐缩小——被认为在三维空间中尽可能完整地代表现实。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中国艺术的指导原则。根据该原则,为了理解一处风景,必须从许多角度去观察。傅饶的兴趣点并不仅仅在于只对自然的客观表现,他将主要的点放在传递并激发观众情感的情绪和氛围。

 

欧洲和中国对于山水画的历史观念之间的分歧几乎不明显。在古代,欧洲山水画就已经被艺术理论视为辅助物,而在中国,鉴于独立艺术流派极为有限的权利,山水画是传统和现代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Landscape painting” 在中文中被译为“山水画”(汉语拼音:shan shui hua),其字面意思是“山-水-画”,与拥有1500年历史的指导准则形成共鸣,即:应在固体和液体、垂直和水平、移动和静止等对比强烈的元素之间形成张力和和谐。毫无疑问,这一艺术传统影响着所有当代中国山水画家的深思范围,即使他们的作品与传统绘画之间存在根本区别,而且常常与西方的做法相互结合。

 

此外,正如傅饶的背景结合了东西方文化一样,他的绘画也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傅饶生在北京,在青岛长大。二十岁时,他来到德国,在德累斯顿造型艺术学院(the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Dresden)学习绘画。他把在大学学到的西方艺术传统与在中国绘画中使用的技巧、描述和材料相结合,其中最重要的媒介包括纸、笔和墨。在使用酱油等材料进行大量实验后,他开始使用沥青来绘画,时至今日,他仍在使用沥青辅助绘画,将西方油画与颜料和油画颜料的特征相互结合。油质的褐色沥青可溶于水,将西方油画的特征与中国水墨画丰富的表现手法形成相互结合。毛笔的选择、纸张的吸墨性和使用的水量均可以改变颜料应用的强度。傅饶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最精致的细节、有限和几近粗糙的线条,用仅有的数笔暗示主题。但是,他使用的颜料仅限于深色、土黑色、褐色和灰色,辅以蓝色、红色和偶尔使用的黄色。

 

手法简约是傅饶早期绘画作品系列的特色。这些作品吸取了中国肖像水墨画、风俗画和动植物画中常用的透明性、简化性和时空扭曲的美学特征。通常,这些作品在未经处理的纸张上,用寥寥数笔简单地描绘单一的人物、植物或动物。2005年至2006年间,傅饶创作的绘画作品是没有更多辅助环境的大熊猫,探索单纯的造型。他熟练地整合最多元化来源的形象,以日常观察、视觉记忆、艺术历史参照、广告、文化和历史背景中的新闻形象等等做为创作主要来源,但是,在绘画过程中,他逐渐将它们转变为自己的视觉语言。跨文化对话中的理解和误解,让他学会用幽默的方式展现两种文化的陈腐之处。在作品《Thüringer》(图林根)中,一个儿童右手拿着著名的图林根烤香肠,左手拿着中国的国家象征小熊猫。根据傅饶的解释,作品暗示着一种对身份探索的渴望。他在中国长大,他的世界观基本在中国形成,但是,自从来到德国,他的世界观中包括了新的和迥然不同的经历。小时候,受他祖父的影响教授他书法艺术,这段经历不仅使他学会对形象进行整合,而且整合东西方文化绘画传统中使用的技巧。

 

《Chimerica》(嫁接国)是2010年到2013年间绘画作品系列的名称。对傅饶而言,这个名称指的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地方——在这里,东方(中国)文化与西方(美国)文化在绘画和主题方面相互结合。这些绘画作品也是混血或嵌合的。作品《Chimerica IV》(嫁接国IV)将傅饶所有作品中使用的创作手法和理念相结合。许多场景被有着圆圆的眼睛和空洞的眼神、直接凝视着观众的人物所占据。这些人物来自他对熊猫脸,铁皮玩具,皮毛的面具,黑白标记等等的收藏和迷恋。关于这一点,傅饶通常使他的人物具有用以隐藏身份的面具那样的面部特征,很多用于比喻,很少用于叙事。自2009年起创作的小画幅绘画作品,如《Meal II》或《Dead Grandma》,其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常常与面具或动物的头部相似,但主要是描述室内场景、家庭生活的简单绘画。当不安渗入有着怪异的脸庞、无恶意的(表情并不快乐的)家庭场景时,这些风格的画面开始自相矛盾。这些场景展示出其内在的主题对于东西方文化的普遍性。它们瞬间从历史中脱颖而出,并不是因为它们作为独立绘画作品的重要性,而是因为对于观众而言,它们提供了通用的识别点。在笔触效果、不均匀扩散的颜料、没有界定轮廓和互相流入的形状中使用薄涂层的绘画技巧,明显地展示出他的中国美学,旨在传递使事物连续和细微地从一种状态转入另一种状态的运动。显然,创造力归因于自然,而人类对其进行调整使之适合于艺术。

 

傅饶作品中使用的颜色通常节制于有着非常细微差别的不同的深褐色沥青。在作品《Mirage》中,复杂的景色从岩石、云层、植物和人物展开,所有元素均使用单一的棕色系。中国水墨画的一些技巧尤为适合产生通用的光与影、干与湿、清晰与模糊的相互作用,使画面一直徘徊在他寻索的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边界。因为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常被用来让人沉思,艺术家避免过多使用只会使观众分心的颜色。因此,拼贴画《Chimerica VI》(嫁接国VI)被视为对基于明确的造型和反差性强、不透明颜色的西方绘画的借鉴。

 

最近,傅饶创造了新的绘画风格,这被视为以前各种绘画作品系列的综合。2014年,他把拼贴画作为组成的要素,开始了一系列作品的创作,而绘画元素的非层次安排突出了作品的单一性。在作品《Bobbin Winder》中,傅饶主要通过白与黑、绘画与图表、写实与隐却等对立元素产生的张力。几何形态没有被整合到作品暗含的叙述流,所以特别值得注意。硬朗的三角形和圆形的轮廓邂逅流动的绘画手势。在绘画过程中,傅饶逐渐使自己远离视觉灵感源泉,所以绘画作品表现的内容源于他内心的想象,而不是与描述的内容产生任何必要关系。显然,这些作品已经超越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限制。在中国,“风景”(汉语拼音:feng jing)一词首先被用于受到西方传统研究影响而使用油画颜料创作的艺术作品。从字面上看,其意思是“风的景色”,“风”描述风景的特征和观点。因此,傅饶对展览名称和同名绘画作品的选择,可以被视为对动作模式的展现。“Follow Wind”是“随风”(汉语拼音:sui feng)的意译,意即“随风”和“跟随直觉”。

 

事实上,在傅饶这一代艺术家中,他们对中国绘画传统的技术和哲学资源有着敏锐的认识。傅饶在创作时让思想自由发挥,运笔时并不试图影响绘画过程。

 

 

 

+
+
+
+
  • 博客
  •  | 
  • BIAP
  •  | 
  • Facebook
  •  | 
  • Twitter
  •  | 
  • 微博
  •  | 
  • 微信
  •  | 
  • 豆瓣
  • 注册
  •  | 
  • 登录
  • © 北京站台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201974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