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生存感受的新世代
描绘生存感受的新世代
站台中国
2013.05

「我不要站在这现实的封面,我要到这混乱的现实当中去和它们一样,和它们在一起。」1中国新一代的年轻画家贾蔼力如此概述他的创作。二OO四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贾蔼力纵使有着高超的写实及造型技巧,但他选择了与学院写生截然不同的创作方式。九十年代,集体社会主义已经远去,留下一个有名无实的称呼。成长经历的截然不同,令新一代的中国艺术家拥有着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告别了政治符号及社会现实,将视野投放在感性的内心世界。在变化迅速的大环境下,贾蔼力作为新一代艺术家的代表人物,聚焦在个人心理风景,存在的疏离及虚无,在画布上充分地展现出来。他以刚健及爆炸性的笔触,在建构的幻想场景中,在末日的废墟情景中,诉说着年轻一代的心理镜像。贾抓住世代的轮廓,是年轻艺术家中的佼佼者,是近年备受瞩目的艺术家。

一九七九年,贾蔼力出生于中国东北的辽宁丹东,与北韓只隔着一条鸭绿江。二OO四年毕业后,贾蔼力留在鲁迅美术学院任教,直到二OO七年才搬到北京的工作室。《二月物语-过去(床)》是艺术家二OO六年的创作,当时仍未搬去北京,是他早年创作的最大型作品之一,气势恢宏。油画为三屏作,共长约五米,高达三米,展示了在年轻艺术家中极为难得,对大型创作的超凡驾驭力。

《二月物语-过去(床)》来自艺术家潘阳时期的<疯景>系列,这系列涵括了二OO五至二OO七的创作,抒发了艺术家的当时的个人感受。荒地、大海及海滩均是系列中经常出现的背景,画中人再偌大的场景中,总是占据着卑微的位置。整体颜色以灰蓝的色调为主,感情被最大程度的压抑着。「我喜欢的场景就是大伙儿狂欢后的杯盘狼藉,似乎依然可以听到刚才狂欢的声音,很落寞的场景。」2。到底,<疯景>系列于艺术家是一种生存感受的投射。

在《二月物语-过去(床)》描绘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废墟,地平线从左到右,把湛蓝的天空与凌乱的地面分割开来,在地面的尽头,最接近天空的地方,摆放着一张床。徐徐上升的烟,把天空染出一片灰黑。艺术家以具表现力的笔触绘描着凌乱的地面,天空则以平涂处理,描绘出一个充满对比和矛盾的废墟。在万里长空下,人的存在是渺小的,只得孤独与无助伴随着,疏离是唯一的状态。他曾指出,「人的想法都很渺小,天压着、地托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挺渺小的。」3杂乱的荒地,是绝望的大空间,在这上面是一张燃烧着的白床,是幻灭的象征。「一种绝望,大体上看这个世界是美丽的,但当你走近仔细看它的缺憾时,他却会让你伤痛不已。」4这个充满着预言符号的画面,是一则谜语般的寓言。在混乱、片段式的世界中,一切正在崩溃。对于艺术家而言,绘画似乎是最能抓住存在的一种方法。「在画室里没人时,吧这种抑郁当颜料往画布上放的时候,还是挺快乐的。」5

贾蔼力继承鲁迅美术学院耶稣社会写实主义的传统,接受过严格的人物画训练。虽然他拥有超卓的油画技法,但他没有对技巧过分的炫耀,相反,贾一直在画面上经营一种接近悲剧的史诗性效果。这种悲剧感,来自艺术家的抑郁,并间接反映了新一代对变化迅速的社会的抗拒及逃避。「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心态上是压抑、郁闷的,而我是抑郁…我没有什么具体矛盾摆在前面,只是一种无可名状的东西。」6更甚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我想那些曾给过我们希望的大人不会再给我们对于明天的答案了…新的一个世纪,我们仍然平庸的生活。」7

相对于贾蔼力今年的创作,艺术家早年的创作更为感性,反映出艺术家的独特的敏感。他生长在一个网络发达,人与人疏离的年代,政治及社会意识薄弱。作品的精神面貌更为个人化及私密,琦笔尖流露的克制及冷静,意境近乎冷酷,这些都与时代的个性不无关系。

+
+
+
+
  • 博客
  •  | 
  • BIAP
  •  | 
  • Facebook
  •  | 
  • Twitter
  •  | 
  • 微博
  •  | 
  • 微信
  •  | 
  • 豆瓣
  • 注册
  •  | 
  • 登录
  • © 北京站台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 京ICP备12019741号-2